发布日期:2023-04-03来自:重庆恒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浏览次数:5152
妹妹发现胃癌早期,姐姐去年被查出胃癌早期,舅舅也于去年确诊为胃癌进展期,进行了手术切除;再往前追溯20年,两姐妹的母亲因为卵巢癌去世,随后阿姨也被查出胃癌,大部分胃被切除……
汪女士的整个家族仿佛被施了魔咒,接连与恶性肿瘤搭上边。专家提醒,胃癌具有家族性,发病率较普通人高2~4倍,定期胃镜检查和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护胃秘诀。
大家庭中,有人胃切除,有人体检中查出早癌
汪女士,今年54岁,几天前刚刚在医院完成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,这是她3年来第二次实施这项手术。
多年来,汪女士一直保持着每年一次胃镜检查的节奏。2020年5月,汪女士在胃镜检查中发现了一个直径2厘米的肿瘤,活检显示为恶性。好在及早发现,肿瘤占位不算大,尚未累及周围组织。在内镜下就将肿瘤成功剥离。
在询问病史时,医生发现,汪女士并不是她们家族中唯一一个癌症患者。
20多年前,汪女士的母亲因为身体不适送医后被查出卵巢癌晚期,医治无效去世。没过多久,汪女士的阿姨也因为腹胀、腹痛到医院检查,被诊断为胃癌,而且肿瘤已处于进展期。当时,医生为她进行了大部分的胃切除,通过肠道重建保留了部分胃功能。
胃癌具有家族性,在汪女士的家族中表现得十分典型。尽管汪女士的母亲当时被查出卵巢癌,但发病原因可能与胃肠道也有关系。有一种特殊的卵巢转移性癌叫库肯勃瘤,原发部位在胃肠道,伴有肉瘤样的浸润的卵巢转移。
据介绍,汪女士还有一位亲姐姐。医生再三提醒汪女士,她们姐妹俩一定要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,以实现早筛、早诊、早治。
谨遵医嘱的汪家姐妹俩按时体检,两人于去年和今年先后被查出早期胃癌,顺利在内镜下实施手术,完整切除肿瘤。
胃癌具有家族性,发病率较普通人高2~4倍
在我国,由于人们的饮食结构、工作压力等问题,胃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,而且患胃癌的家族中,往往不止一个人患上此病。这样的现象,令很多人都很担心,很多患者都害怕胃癌会遗传到自己的后代,那么,胃癌是否具有遗传性?
目前普遍认为,胃癌的家族史是一个危险因素,如果家族中有人患上胃癌,其他家族成员发病率也将高于普通人群2~4倍。癌症的家族遗传现象可能由染色体畸变引起,这种染色体畸变可遗传给后代,但这种遗传并不是直接的癌症遗传,而是个体易发生癌症的倾向。
胃癌的家族聚集性发病现象,不仅是遗传的关系,还与以下几方面相关:
一、相似的不良饮食习惯
俗话说:病从口入。胃癌的发生与饮食有着密切关系。因为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,有相同的不良饮食习惯,共同受到致癌危险因素的影响,进而容易诱发胃癌。
不良饮食习惯包括以下方面:饮食不规律,暴饮暴食或过饥过饱,吃饭狼吞虎咽,不爱吃新鲜蔬菜和水果,抽烟,酗酒,常喝浓茶或咖啡等。爱吃腌制食物,这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。
二、幽门螺杆菌感染
虽然胃癌不会传染,但致癌主要因素却会传染,这里说的就是被世卫组织列为一级致癌原的幽门螺杆菌。
幽门螺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各区域内,能够穿透胃黏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,导致上皮细胞损伤,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,同时也会加速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,进而导致畸变致胃癌。
《2000—2019年中国胃癌流行病学趋势分析》中提到,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较无感染者胃癌发病风险增加1倍。我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发国家,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一级预防的重点。
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是经口-口、粪-口、胃-口等途径,具有传染性强、潜伏期长的特点。
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,一起吃饭、共用餐具、口对口喂孩子等,都易使幽门螺杆菌互相传染,从而使得胃癌呈现家族聚集性。
如果有胃癌家族史,该如何预防?
首先,要定期胃镜检查
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在胃没有不适症状的情况下,40岁以后应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,争取早检查、早发现、早治疗,因为早发现是可治愈的,也就等于是预防。
要是有症状的话,那就不管年龄到没到40岁,有症状时就应该检查一下胃镜。如果家族中有多位成员确诊恶性肿瘤,建议做基因检测,以便及早干预。
第二,要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
定期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。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大多数人并没有症状,应该每年都查,做到早发现,避免传染家人。检测方法主要有碳13、碳14呼气试验;一旦发现感染,及时根除治疗,以消除致癌隐患。
餐前便后勤洗手;无论有没有发现家庭成员感染幽门螺杆菌,都提倡分餐制、专碗专筷,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;在外就餐时也*好用公筷、公勺盛饭夹菜;注意口腔卫生,按时刷牙;不要口对口喂孩子,也不要在喂奶前把奶嘴放入自己嘴里试温度。
第三,要注意健康饮食
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,蔬菜;多食鱼类、豆制品和乳制品,减少红肉及火腿肠等二次加工肉的食用量;避免高盐饮食,少吃烟熏、腌制、烧烤、辛辣、霉变食品;三餐定时定量,不暴饮暴食、过饥过饱,进食食物应细嚼慢咽;不吸烟、不酗酒,少喝浓茶和咖啡。(编辑:李延坤)